说起“屁股针”,那可是让80后、90后,甚至是60后、70后都“瑟瑟发抖”的存在!一针下去,整个医院都能听见嚎叫声。
但近几年,孩子生病要么吃药,要么打点滴,“屁股针”好像已经消失不见了,它真的,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吗?
“屁股针”在医学上又叫“臀肌注射”或者“臀肌肌注”,是指将药液直接注射到臀部肌肉中去,是一种常见的肌肉注射方式。
注射到肌肉内的药物通过组织液进入血管,可在短时间内参与体循环,从而流至全身、直达病灶,因为药物没有被肝脏等器官分解,可以快速高效地应对病情。
相对于静脉注射而言,肌肉注射起效更慢,也更温和、更安全。
而屁股部位肌肉很“厚实”,自然也就成了肌肉注射的“优秀候选区域”之一。除此之外,大腿外侧(股直肌),还有胳膊上的三角肌等地方,也都是肌肉注射的“候选区”。
在过去医疗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,屁股针比服药的效果好,比静脉注射操作简单,所以屁股针就比较多见。
而在现在,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,更人性的治疗手段增加,屁股针就被推下了“神坛”。
比如当年经常打的“退烧针”、“青霉素”等,被新型的头孢类药物所取代,安全性更高,口服更方便。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“屁股针”真的是太疼了!
上世纪50年代左右,我国医疗水平落后,医疗器材短缺,原本应该属于一次性用品的针头得多次重复利用,这就使得针头变得钝化有“毛刺”,扎进屁股时就会倍感疼痛。
而且为了确保针头扎进了肌肉组织而不是血管,医护人员通常会将针管先插进去再抽吸。相比于直接注射,这个动作无疑会加剧患者的痛感。
再加上由于屁股上的脂肪层比较厚实,想要将药液注射到肌肉里面,往往要扎2-3厘米,针头扎得越深,人的痛感就越明显。
屁股部位的血管和神经又比较多,所以打完屁股针之后患者的半边屁股都又麻又痛,如果多次在同一部位进行注射,可能会造成硬结甚至臀肌痉挛。这种惨痛的经历,很多家长应该都亲身感受过。
还有就是打“屁股针”时需要患者在医生面前脱下裤子,并且大多在公共注射室,实在是一件“疼痛且羞耻”的事情。
综合以上种种原因,屁股针就变得越来越少见了。不过少见并不等于完全消失。
一般情况下,“屁股针”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:
①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;
②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用于或不必要静脉注射;
③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,不适用于皮下注射者。
所以当遇上这些特殊情况时,该打的时候,还是要打,这时候,家长就要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,千万不要把自己那些惨痛的经历告诉孩子。
1.家长放平心态,不宜过度紧张
孩子能通过家长对一件事情的反应,来判断这件事的可怕性。如果家长对打针表现得过于紧张,也会影响孩子对打针的看法。所以,家长保持内心平和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孩子的紧张感。
2.告诉孩子打针的重要性
打针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。家长平时可以通过一些绘本故事、动画片来告诉孩子打针不可怕。也可以和孩子玩“医生打针”的游戏,让孩子扮演医生,家长逐步引导,让孩子了解打针的流程,逐渐弱化孩子打针时的恐惧。
3.转移孩子的注意力
孩子打针时很紧张,浑身绷得紧紧的,越紧张疼痛感越强烈。在孩子打针前,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些感兴趣的话,尝试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,一个新奇的玩具,一个好看的动画片都能吸引孩子的眼光,等他反应过来时,针已经打完了。
4.共情孩子的感受
打针时,孩子们害怕是正常,情绪反应过激也很常见。这时,我们应该给予耐心的陪伴、理解和宽慰,当孩子体会被理解、被支持和被爱的感觉,他们的情绪也会逐渐变得缓和平静下来。
5.表扬孩子的小进步
当孩子配合护士完成打针,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,家长要表现出开心、自豪,给宝宝竖个大拇指。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进步的信息,及时表扬,巩固进步成果,让孩子慢慢找到良好的自我掌控感,这样孩子再次面对打针时就会表现得更勇敢。
6.平时不要用打针吓唬孩子
家长要正确教育孩子,不要用打针去吓唬孩子,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打针更反感。平时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,来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打针,来缓解孩子对打针的恐惧。
最后,如果你有更多的有关“屁股针”的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会一一回复。也欢迎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恐怖的打针经历,说出来,比比看谁更惨一些。